為什麼要寫部落格?

部落格這項服務曾經紅極一時,當時的學生族群是用網誌來交流、紀錄心情,網誌可說是學生族群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或是以上的東西。後來微網誌社群崛起,諸如Facebook、Twitter、Plurk 等服務推出後,資訊流通更快速,照片搭配簡單語句即可抒發心情後,使用部落格的風氣就漸漸地消停了些。但是,部落格就因此沒落了嗎 ? 我想很多人都同意,長篇文章還是部落格看得好。微網誌資訊統整不易,有的服務有字數限制外,要找過去的資料也很難。而且部落格的好處非常多,可以說是百利無一害,怎麼說呢?

●你還在純閱讀嗎? 產出才能真正的將知識內化

閱讀很簡單,只要吸收理解,知道怎麼操作書裡的知識就行,一但從吸收的角度,跳轉為教學的角度,那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

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有過這種經驗,小時候考試時自己都會寫,同學來問你為什麼你也答不出個所以然,
或是你不會寫,問同學為什麼會這樣寫,答對的同學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,用「反正就是這樣嘛!」呼攏過去了。會教學的同學,身邊永遠都有同學圍繞著問問題,這是種天分,能夠把「複雜概念簡單說明」的能力。這正是現代碎片化學習、懶人包時代非常需要的一種能力。而這也是一種能夠練習的能力,怎麼做呢?寫部落格。

與吸收不同的是,教學需要重新構築思考「如何用自己的話說一遍」。正因為每個人的思考都不一樣,吸收進的知識每個人的理解也因此不同。照本宣科終究是原作者的概念,「用自己的話說一遍」是讓知識在腦內解構成"知識細節片段",再重新構築成更堅固的 "知識架構" 的理解過程。這樣知識的「內化」與「產出」的方法叫做「費曼技巧」,依照費曼的說法,八歲小孩都能理解費曼高深的物理理論,而費曼也從這個過程中更加鞏固他所擁有的知識,也確認了不少他不懂的盲點。

你會為了解釋某個你知道但是模糊的概念,而去再行解釋,強化概念以至於搞懂它。將知識片段,轉換成句子,將句子,再轉換成脈絡。如果再行解釋失敗,那就是對這項概念理解上的盲點。「用自己的話說一遍」,必然會使你重新思考、加強你的邏輯概念,讓模糊的知識經由自己的理解重新詮釋,藉此內化你的知識。比起只流於操作,產出更能夠有效的、完整的學習、利用你的知識。
寫部落格正是訓練費曼技巧的最佳體現。

●打文章訓練邏輯組織架構能力

一篇好的文章,就算沒有記敘文的起承轉合,也要有條理清晰的邏輯、論點與脈絡。完整的文章考驗資訊整理的能力,寫部落格恰巧正能練習、培養這項技能。搞懂了觀念,內化了知識,要怎麼深入淺出,由表入深,用簡單的辭彙傳達知識,讓八歲小孩都能理解。如何用淺白文字充分的表達你想傳遞的事物,所運用的正是你的邏輯思考能力,也考驗著你的文字運用,以及你對知識的理解能力。
怎麼將一件事情、一個觀點、一個感想,用文字從表層一步步帶讀者進入核心,由簡單的舉例帶入深奧的概念,並且每段環環相扣,非常困難。除了多練習、多觀察、多產出外別無他法。
你看的每一篇文章,都是經過作者的思考、反覆推敲,帶有節奏的敲著鍵盤,一字字、一句句打出來的。閱讀無法體會其中的奧秘,因為我們沉浸於在內容中,不會意會到架構。一但自己成為了敲鍵盤的角色,便會讚嘆其他優秀的作者怎麼能夠安排出如此棒的結構來。
我個人很喜歡這一篇:《我的Slashie精神和領悟:自學的七個階段》,讀起來文字簡單,舉例清楚深刻,由表入深的最佳範例。

而外比較功利的好處就是,如果平時都有再寫部落格,大學的報告、研究所或是博士論文,你的經驗便會比起一般沒有寫部落格的人,來的豐富得多,畢竟這等同於平時就在做邏輯思考以及產出訓練了。


●分享文章啟發他人,那就是最好的自我行銷資產

文章打著打著,除了訓練自己的邏輯組織能力外,最厲害的是打完的文章,放著便會是你的資產、你的作品集。不論是你的經驗、你的想法,只要化為文字,皆能成為對方借鏡參考的對象。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樣的,汲取前人經驗,化為自己的知識以及行動。
既然自己的每一步都有參考價值,為何不打出來分享呢?

分享就是最棒的自我行銷。

 (TED:《分享的力量》)
思考只要打出來,就能夠讓知識內化、同時做邏輯訓練,還能夠變成資產豈不一舉數得?
可能第一年、第二年還感受不到這項資產的威力,但隨著放置的時間越久,產出的文章越來越多。
漸漸的流量累積的越來越多,而且會無意間幫助到不少人,儘管這只是你的個人經驗分享,或許你的經驗、想法就是別人所需要借鏡、參考的,這也算是為社會小小的盡一份心力。


當然寫部落格的好處不只這些,厲害的部落客能夠以自己的部落格賺點外快。有的作者能以部落格的文章集結成冊,出版成書。不過剛起頭不需要這麼厲害,先從一點簡單的生活觀察分析、專業紀錄做起就行。
總而言之,寫部落格是個非常好的習慣,在此強烈建議不管家長還是師長,或是正在閱讀此篇文章的學生們,可以嘗試建立一個部落格,開始打一篇文章。

至於寫什麼?不如就寫你最近閱讀的一本書的心得如何?

留言

張貼留言